“犹记得小时候,那时候的农村不像现在,年轻的都出门打工,村里就剩下老小留守;那时候的农村,逢年过节,不管多远,在外的总要回家和亲人们一起过节,中秋尤其重要,因为它象征着团圆。但是我们小孩子盼的却是那一道吃食——糍粑。
将糯米用清水泡一晚上,加清水微煮,在蒸格上垫上屉布,再铺上煮好的糯米蒸熟,再趁热加工。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再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为木质,手腕粗细,长一米左右,将糯米倒在石臼里,两个大汉一人握着一根臼杵,有规律的一人一下舂,直到把糯米都舂成碎碎粘粘的,就成糍粑了,不过这样吃是不过瘾的。臼杵上也会粘上些许糍粑,那时抢着啃那臼杵也是一项趣味活动。
事后奶奶将舂好的糍粑揪成一个个的剂子,爷爷则准备着各种吃法:沾白糖啊,沾红糖啊,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那用南瓜籽、玉米、核桃、陈皮、芝麻打成粉粘着吃。剩下没有吃完的,奶奶就用些玉米粉将一个个糍粑炕成饼存放起来,这算另一种吃法吧,吃的时候,切成一小块块的,裹了鸡蛋放油锅里煎,再撒上些白糖,香味四溢。
长大后在外面也看到些小贩推着小车卖,虽然赶不上自家产的滋味,却也总经不住诱惑买一份来怀念。
我是个急性子,想了便想付诸实施,独乐了不如众乐乐,将做的过程拍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