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7:09
相比起前一篇 ‘圣虫’,大枣饽饽的普及率要高很多,几乎北方都会认它、我们这里,过年村里人做大枣饽饽不用酵母,会用比较原始的“引子饼”或”老面”,前一个晚上发上面,第二天早上取出来,加碱,干粉,先揉面,再上杠子压,之后再揉面,整形,饧发,入大锅蒸(大笼屉盖子),所以出来的成品组织非常白,细,实,口感很香。
这其中,加碱和揉面的环节都非常重要,碱必须让村里做面食口碑好的老人放,因为农村人很看重蒸大馒头,谁都想一开锅讨个白白胖胖,蒸蒸日上的好彩头,如果碱的量掌握不住,碱大了,一开锅,满眼都是'黄脸蛋子',着实让人闹心,迷信一点的,会由此联想到下一年的运气、碱放少了,吃起来口感不好,发酸,这种闹心属于哑巴吃黄连式的,看着挺好看,就是不好吃,倒是赚了个脸面,但谁难受谁自个儿心里知道…
揉面,必须得是有把子力气的女人(一般是40岁以上,上不封顶,只要健康),再拖上两三个那天刚好有空的男人,男人主要负责'压杠子' 和 '烧火'、想想看,这么多工序,这么多人,这么多力气,都用在大饽饽上,它怎么可能不好吃,怎能不香呢?!
年前发面蒸馒头,也是为了图个吉利,希望日子蒸蒸日上,发家致富! 所以至少是我们山东地儿,还是非常看重蒸大枣饽饽的、
小时候,有那么几年,爸爸在工作中受人排挤,那几年每年过年我家蒸的大饽饽都有像”烫面”一样的另类(现在分析,应该是面太硬,温度太低,饧发不足所致),让妈妈很是窝火,从此怕了自触霉头,不敢随意在年前动 “蒸”功夫, 去加工点定了几年现成的,等我结婚后,便是婆婆每年做,然后送足够吃的给妈妈这边…
有的地方讲究大枣饽饽要'笑',即裂口,看着喜庆,自然有一些特殊的操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