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28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从阜阳劣质奶粉到广东假酒中毒案,再到近来苏丹红事件,几乎所有问题食品在给消费者身体带来危害的同时,也给整个行业蒙上一层阴影。近来,一些假冒名牌的食品也越来越成为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而隐藏在这一隐患后面的是不断升级的造假技术。
随着北京“蒙奶”饮用可致重金属中毒一事被媒体曝光,广州市场上的一些假冒红牛也引起行业的高度关注。近日记者独家获悉,广州市场上有大量无中文标识的红牛在销售,而这些标有英文、泰文的红牛外观和中文标识的红牛罐体颜色没有很大区别,尽管零售商声称这些红牛是从境外走私过来。但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没有中文标识的红牛属假冒伪劣产品,并非境外走私。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名牌产品被仿冒的也不在少数,包括茅台、五粮液、蒙牛、光明等国内大的知名品牌。这些“以假乱真”的产品在为商家牟取暴利的同时,却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巨额利益驱动:假冒红牛充斥广州市场
前天,记者在广州×星酒店内的便利店里发现一些没有任何中文标识的红牛和各种饮料摆放在一起,其上的泰文字体模糊,英文的印制也不规范。除了外观上的区别外,这些红牛的零售价基本都在6元以上。
对于这些没有中文标识的红牛,便利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货源是一批发部送来的,他们一直在销售。而对于产品质量的担心,该工作人员称,这些红牛是从泰国进口过来的,不会是假冒的。
随后记者在周围的十几家便利店也发现了相同包装的红牛。这些便利店的老板给记者的解释无一例外地都是正宗进口红牛。当记者表示有可能是假冒的,很多店老板明显地表示反感。
尽管非中文标识的红牛在很多便利店里出现,但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楼下的一家便利店里记者却没有发现外文包装的红牛,而是中文字样的红牛。店主告诉记者,一些的士司机只喝中文标识的红牛,而对于没有中文标识的他们一般不喝。该店主还向记者透露,那些没有中文标识的售价很便宜,3-4元就可以买到一罐,他们的进货价格比较便宜。
记者几经周折从一便利店老板那儿得到红牛批发部——新×饮料副食批发负责人的联系方式,随后记者以进货为由与该店老板田先生取得了联系,并随田的车到了火车东站鹏安招待所侧的批发部。记者在批发部的地上看到有两种包装的红牛,一种是中文字样全包的红牛,一种是外文字样半包的红牛(3箱)。
对于记者的质疑,田老板表示,两种价格不一样,中文标识的红牛进货价在114元/箱,而外文标识的红牛则要80元/箱。田老板告诉记者,一般便利店两种货都会要,原因是要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他说要外文标识红牛的便利店更多一些。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每罐卖6元,一箱(24罐)就要卖到144元,外文标识的能赚64元,而中文标识的只赚30元。
假冒走私品:95%以上无中文标识
对于广州市场上大量的无中文标识红牛产品,红牛集团公关部张部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这些产品95%以上的是属于假冒伪劣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假冒走私红牛,误导消费者,生产成本非常低,大约在30-40元/箱(24罐),消费者饮用后对身体产生怎样的危害不得而知。
记者以消费者的名义致电广州12315举报热线,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虽然不能确定这样的产品质量到底有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任何中文标识就肯定不可以在市面上销售,如果是进口产品必须办理审核检验检疫的有关手续,然后贴上中文标签再行销售。与此同时记者还获悉,境内销售的正规红牛只有中文标识一种,其生产地分别在北京和海南。
对于假冒伪劣红牛出现在市场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采取了相应的应急措施。据了解,去年5月份,国家质监总局对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和海南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发文,要求各地联手打假。
据记者了解,3月31日,福建漳州市执法人员查获大量假冒“红牛”饮料,该市东山绿沅食品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假冒“红牛”商标、无中文标识的“红牛”饮料时被查获。
国家质监部门一负责人表示,对假冒进口红牛查处的各类案件表明,目前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地非法销售的红牛,绝大多数都为国内制造的假冒伪劣产品。
红牛方面表示,虽然假冒国内知名品牌饮料已不是大新闻了,但是仿造国外产品以走私名义误导消费者,则是现代造假中的新问题。此外他们还表示,每年红牛在打假方面所付出的经费要占到总销售额的1%。
搭名牌便车:“假奶”越来越横行无忌
事实上,不仅假冒走私红牛引起市场关注,一些“傍名牌”奶制品的制造者也巧搭名牌的便车,置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从中牟取私利。
据上海一媒体报道,奶制品“傍名牌”的原因是旧奶瓶惹的祸。据消费者反映,上海乳品一厂某分厂生产的“嘉光”牛奶,是利用回收来的“光明”空奶瓶分装,再贴上自家的“嘉光”标签。由于空奶瓶上“光明”的标签是无法去除的,一些销售点和送奶人员就将瓶子外面的“嘉光”标签撕下,露出原来的“光明”商标,冒充“光明”特浓牛奶送往社区订户。由于“嘉光”牛奶的价格要比“光明”牛奶低,造假者就可以从中牟利。
经调查后发现,这些“光明”的空瓶是厂家通过各社区设立的公共回收通道、社区奶站及零售供应点回收的。上海乳品一厂某分厂通过对这些通用空奶瓶清洗、消毒后套上“嘉光”薄塑标签,然后灌奶封口,标上生产日期,再送到各个销售点销售。由于“嘉光”牌高钙特浓牛奶和“光明”牌特浓牛奶的奶瓶,其形状、大小都相同,区别仅在于薄塑封标签不一样,客观上就给了不法分子利用旧商标“傍名牌”创造了制假的机会。
如果说仅仅是换了标签以次充好的造假技术,消费者还可勉强理解,但是有些仿名牌包装里面的液体饮用后却会导致中毒。几天前,北京郊县的“蒙奶”被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据了解,在北京密云汽车站发现的“蒙奶”和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发现克隆知名品牌包装的“化学奶”、“皮鞋奶”的成分相同,所谓鲜奶中完全没有牛奶成分。“蒙奶”的包装很粗糙,颜色及配图基本和“蒙牛”品牌雷同,如果不仔细分辨极易搞混。经检测有关专家认为,“蒙奶”绝不能入口,饮用后可能导致重金属中毒。
而从事低温技术工作的奶业专家刘博士则介绍,皮革制奶主要是因为皮子里含有蛋白,如果将皮制品通过化学处理降解,可产生水解蛋白。这些水解蛋白制造的假牛奶副作用很大,因为含有一种叫“六价铬”的物质,长期服用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严重的还会导致重金属中毒。它的毒性反应是一个很慢的过程,一旦被儿童长期饮用,后果不堪设想。
所谓“纯牛奶”可以与牛不发生任何关联,只需香精、添加剂和水,而这样的“人造牛奶”正在泛滥。据了解,某些地方“人造牛奶”已呈现出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趋向。
行业整治不易:流通环节监管不到位
一些知名酒类被假冒也是屡见不鲜。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个茅台或五粮液的空酒瓶有时可以卖到50元。造假的主要工序就是直接用廉价的白酒灌入收购来的“五粮液”等空酒瓶里,再贴上名酒标签和防伪标志。
据广东省酒类打假执法报告显示,去年1至7月,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查处案件501宗,端掉制假、储假窝点41个,假冒伪劣酒类产品价值1300万元,假冒进口酒、假冒国产酒分别约占总货值的40%和37%;8月份葡萄酒、白酒以及进口酒假冒现象似乎比之前更为严重。在8月24日,执法部门端掉了海珠区穗宝粮油批发市场一个售假窝点,查获520多箱假冒酒类产品以及大量包装物品,其中葡萄酒近400箱,以王朝干红数量最大。
此外,在石家庄也查获了一些假冒名牌的食品,涉及国内外知名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标称联合利华的安多夫松肉粉、家乐牌鸡粉、OK牌沙司酱;雀巢公司的三花淡奶、美极鲜味汁;李锦记公司的叉烧酱、蒜蓉辣酱、辣椒酱、幼滑虾酱、排骨酱、财神蚝油;日本公司的SB青芥辣万字牌酱油;澳洲粮油公司的车轮牌黄油等,此外还有标称鱼露锤牌食粉、广东米酒等。
对于不断蔓延的假冒名牌趋势,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国家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上监管不到位,给造假分子有机可乘。
据了解,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失,相关法律须完善。此外,市场准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项制度的实行尚缺少法律的支持。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主要还是靠行政管理,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造假者有恃无恐:罚款限额,削弱执法力度
对于假冒伪劣产品为何屡禁不止,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王秦平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与政府打击力度不够有关。“大家很恨这种人,老希望我们把这些人枪毙了,或者罚款罚得他倾家荡产,让谁也不敢干。但我们执法时必须依据《行政处罚法》,它给予行政处罚的最大权力就是罚款3万元。”另外《产品质量法》规定,对制假售假罚款是其收益的三到五倍,而制假售假者往往不记账,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作为政府工作人员还是要按照法律办事。
在这种情况下,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认为,要从真正意义上杜绝假冒名牌的问题,除了消费者自身要提高消费意识外,最关键的是国家要加强打假力度,尤其是对中小城市及一些农村市场的监督管理。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