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18:13
瓜棱壶、提梁壶、玉壶春瓶、梅瓶、韩瓶 :
宋、元时期,南方经济、文化超过了北方,尤其是绍兴,社会安定,曾一度为南宋的临时首都和东府。绍兴酒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因此酒具生产也更趋多样化和地方化。当时绍兴的饮酒器主要是盏、把杯和碗,盛酒器各具色彩,除执壶外著名的有瓜棱壶、兽流壶、提梁壶, 又新出现了玉壶春瓶、韩瓶等。其中玉壶春瓶为常见。梅瓶的造型尤为优雅,它小口、短颈、深腹,实用性强,口部易于封闭。韩瓶状如梅瓶,但更小,质地比较粗糙,为民间低档酒瓶。上虞宋代窑址达30多处,执壶最多,其装饰技术用划、刻、雕多种手法,瓜棱由凹线变为凸线,并多为两根并列双线,美观而又实用,这是工艺上的又一进步。
酒壶、烫酒壶、烫酒杯、酒盅:
明、清期间酒具多种多样,有的在绍兴制造,有的由外地传入,尤其是酒具质量、原料愈来愈高级,造型精巧、高贵。例如:在明至清中期的执壶,在造型上较前期秀丽,把高流长,施釉更为润泽,光可鉴人,纹饰更多,五彩缤纷。其釉色有青花、祭红、祭蓝、洒蓝、黄釉、白釉、豆青等,又有三彩、五彩、粉彩、软彩之分。纹饰有云龙、缠枝莲花、花卉、花鸟、草虫、海兽、山水、人物、暗八仙等。到清晚期至民国时则通称酒壶,形制一般为四方形,器物外常绘粉彩仕女图。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烫酒壶和烫酒杯。由于绍兴酒最好是热了喝,所以这种壶和杯特别受人欢迎。烫酒壶呈八角形、六角形,也有圆的,在壶中心安放一个容积小于壶、口径略小于壶口的盅,约可放入半斤酒,壶内倒入开水,盖上盖,使盅内的酒受壶内开水的热量而变温。烫酒杯呈圆形,形似密缸,杯中置一小酒盅,杯内放入开水,加盖,把盅内酒焖热。烫酒杯内的盅,容量小,多用于大家闺秀,也可作室内摆设用。明、清期间的饮酒器,一般为酒杯、酒盅。酒杯为单耳杯,亦可作茶杯,有一种套酒杯,从大到小,一只套一只,每套10只,玲珑可爱。酒盅,大小不同,品种繁多,形状有圆形、齿口形、四方形等。除瓷质外,也有用紫砂制作的。
锡制酒具 :
这种酒具始见于明代,普及于清代到民国。绍兴冶锡技术早在春秋时就很发达。明时,锡箔业兴起,不少生活用具也用锡制。
锡制用具不透水,不受潮,易密封,可用作盛酒具,也可以作温酒器。当时锡酒具有酒壶和烫酒壶,其造型有圆的,也有四方形的。
金、银制酒具:
其起源较早,到明时较为多见。常见的有圆形匣盅,内壁用银,外包木层,涂上黑漆,浮雕暗八仙,一般10只一套,放于木匣内,可作礼物送人。
景泰蓝酒具:
景泰蓝本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在铜质器表涂上彩色珐琅质,绘上花纹,花纹四周嵌以铜丝,考究的嵌金银丝,再用高温烧成,始制于明代景泰年间,当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原系宫迁用品,盛行于景泰、成化年间。绍兴的景泰蓝酒具很多,有酒壶、烫酒壶、烫酒杯、酒盅等。绍兴酒很早成为朝廷贡品,用这种酒具相配,也正“门户相当”。这种酒具与金、银制酒具一样,多用于上层人士和富贵之家。
角制酒具:
主要是犀牛角制。这种酒具出现很早,当时叫“觥”。《诗经·幽风·七月》:“称彼兕觥”,后来成了酒杯的代称,成语有“觥筹交错”,就是说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十分热闹。明时,非洲犀牛角不断传入中国,材料多了,开始时用作药材,后雕刻为工艺品,也就更多地用于传统酒具的制作了。犀牛角酒具最多的是杯和盅。因为相传用犀牛角做酒杯、酒盅,可以祛火消炎,降低血压,还可防毒除害。毒药如入犀牛角酒器内,酒即能起化学作用泛起水泡,使人知道酒中有毒。因此,这种酒具尤受人垂青。另外,还有羚羊角酒盅、虬角酒盅、酒杯,以及其他角制酒具。
竹制酒具 :
绍兴、诸暨、新昌一带山区盛产毛竹,有人就取粗大毛竹老头制作成酒具。有圆形、扁形两种,削磨精细,外刻花纹、鸟兽,大的可盛1斤酒,小的也可放半斤左右。粗野中见细巧,就地取材,是山野百姓的创造。
铁制氽筒:
绍兴一带酒店普遍用一种铁皮制的温酒器,名曰氽筒,状为圆筒形,上端大口,腹部稍收敛,也有的上下一般圆,平底,上端口外装一环形扣,以扣住热水器。氽筒小的可放1斤酒,大的能盛5斤酒,天冷时作烫酒器用。谚云:“跑过三山六码头,喝过氽筒热老酒”,即是指这种“氽筒”。这是绍兴特有的温酒器,朴素而实用,直至今日,使用不衰。
绍兴酒具品种繁多,代有精品,盛传不绝,材料讲究,工艺精致,其造型和纹饰充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格和绍兴的地方特色,反映了手工业和工业技术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它既是一种实用的生活器皿,又是可供赏玩的工艺品。